张铁山:男儿英雄本色
发布日期:2012-07-02
浏览次数:20491
张铁山: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 张铁山,执掌金星啤酒24年,带领金星做到河南第一、全国第四
k8凯发-凯发真人平台:
张铁山:金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。
张铁山,执掌金星啤酒24年,带领金星做到河南第一、全国第四。在完全没有外来资本的情况下,企业走得快,且稳。尽管媒体已有太多的解读,但我总以为对他的描述不够清晰和完整。我希望这次采访能够有所突破。
然而,他很难完整地表达一个观点。他需要一些习惯性的词帮助他完成停顿,他本身很简单的回答被淹没在那些频率很高的停顿词里。
这似乎印证了媒体对他的普遍评价:不善言辞。
然而,在采访过程中,我慢慢发现,如果去掉那些停顿词,他的回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。
他没有一句夸夸其谈,没有任何避实就虚或避重就轻,他直面一切提问,即使是那些我以为他可能会绕开或介意的话题。他的回答总是异常简洁,但句句直奔主题,切中要害。
他对单一问题的答案总是太过简单,但这些答案的总和,却呈现出很好的系统性。媒体都说他“讷于言”,事实上,如果去粗存精,他是一个很好的谈话者。
他的表达真实而自然,内容大于形式。和他谈话,得到的不是浅薄的热闹,而是去除浮华之后的真实声音和独特见解。
我回忆起他始终温和的表情,谈到尽兴处他总是哈哈大笑。我突然发现,这是一位最本色的企业家。他没有任何遮掩,不需任何回避,只有内心真实的人才有如此坦然的姿态。
他的谈话风格恰如其人。他拒绝喧闹和技巧,他的生活甚至有些单调,但他内心的激情、波澜和丰富性,要胜于很多人。
坚持、坚守
进入金星集团,最先引起视觉兴趣的是摆在一楼大厅各色各样的石头。在张铁山的办公室、金星工业旅游园,都能看到它们。收集奇石是张铁山的一大嗜好。
除了做啤酒,金星再无其他产业,在收集奇石和青铜镜之外,张铁山再没有其他爱好。
27年,从年产200吨到200万吨,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厂到中国名牌。外界总结金星:在河南啤酒行业,金星是唯一一家真正“走出去”、拥有全国版图、最能代表豫商形象的啤酒企业;在中国啤酒界,金星是唯一一家没有任何外资背景、全国布局最完整、拥有全资子公司最多的啤酒企业。[pagebreak]
任凭外界如何评说,金星对于张铁山来说只有两个字:做好。
100多吨不合格的啤酒,全部倒掉。这是张铁山在东风啤酒厂上任伊始的一把“大火”。这个举动,在公司内部曾引起了很大争议,在1985年,物资是供不应求的,产品不需以质量求生存。但是张铁山的态度很坚决。这就是在金星发展史上,被屡次提起的“倒酒故事”。这一年,张瑞敏砸掉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。如果用数字表示,100多吨啤酒的价值是76台冰箱的两倍。这是一个彰显智慧和胆识的举措。
倒掉的是啤酒,树立起的是金星的质量意识,同时,这件事被媒体津津乐道了27多年,带给金星的美誉度也可见一斑。
在无论啤酒质量好坏都可以卖掉的年代,张铁山率先打出了质量牌。而对手们在一个泥潭里相互厮杀时,张铁山选择了突围。
张铁山到贵州建厂的想法,同样遭到了公司的一致反对。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,张铁山不仅坚持了这一想法,而且不断扩大中西部的版图。后来,业内把张铁山这一“独辟蹊径”总结为“金星模式”——独资建厂、自我复制、小步快跑。
随后的8年里,金星在贵州、陕西、山西、云南、甘肃、四川等省份投建了7个子公司,并迅速成为当地的领导品牌。金星由此实现了由区域强势品牌向全国性品牌,从农村市场到一二线城市市场的大跨越。
如今,金星已在10个省份投建了17个子公司,而张铁山到市场一线调研的习惯始终保持着。在我们采访的前一天,他刚从云南回来。对于他来讲,一个月至少有十天是在市场一线的。
2004年,金星南阳分公司开业的前一天,张铁山在陕西咸阳分公司,而从咸阳到南阳,需要从郑州中转,当时路途并非如现在一般便捷,从咸阳回到郑州再转道南阳,需要十几个小时。但是第二天早上7时,当员工们到达南阳分公司的开业现场,张铁山已在坐镇指挥。
无论在金星集团还是在外地的公司,早上7时到厂,晚上10时之后离开,是张铁山二十几年坚持不变的时间表。
“一个人一辈子其实很快、很短,而且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,我本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。”认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的张铁山,24年就做了一件事:啤酒。在地产热气腾腾的年代,面对外界的劝说和利益的诱惑,他坚持了“集中精力”做啤酒。
张铁山坚持自己的市场判断,坚守一个主业。其实他的愿望很简单,就是“做中国最好的啤酒”。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,显示出的则是能量和品质。
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浮躁是很多企业家容易滋生的心态。而张铁山的真实和朴素与他不离不弃。出差在外,他的口味依然是:一碗面条、一碟花生米、一瓶老白干。[pagebreak]
学习、生长
2006年,张铁山获得“中国酿酒大师”的称号。
而在1985年张铁山拿下啤酒厂的经营权时,他还是一个对啤酒知识一无所知的人。
张铁山是一个在不断学习的人。像《销售与市场》这样的专业杂志,张铁山坚持每期必看。
张铁山喜欢研读曾国藩,曾国藩的做人、用人、用兵之道,对他深有启发。他更是把悟出的兵法思想精髓灵活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去,金星关于全国市场布局的谋划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。
如今,金星的17家分公司像一条“龙”,龙头在上海南京,龙身在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山东等处形成“几”字形,龙尾扫向云贵广东。
“进可攻,退可守。既巩固河南市场,又冲击周边省份。”张铁山的这一市场布局暗含排兵布阵的道理。
不仅自己坚持学习,张铁山同样注重员工的学习。在金星,学习已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制度:培训部培训,考核办考核,人事部则把学习成绩存档,和后备干部培养、提拔、工资挂钩。
2006年,金星基本完成了在全国的布局,停下跑马圈地的步伐,开始在品牌塑造、整合管理上下工夫。张铁山用于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又增加了。[pagebreak]
图变、突破
张铁山坦言,做企业很不容易,金星是在激烈的战火中发展起来的,二十几年,“让我失眠的事儿太多了。”
解决后顾之忧。上任伊始,当张铁山了解到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时,果断地倒掉了不合格的啤酒。此后,金星借鉴国外管理理念,实施产品质量“零缺陷”管理:全厂建立了8道关口、25道防线和50多个质量控制点,实行质量否决制,每道工序都对上道工序的产品质量负责,不让一瓶不合格的酒出厂。
红海突围。20世纪90年代初,郑州的啤酒市场拼杀到买一碗一块五的烩面要送一瓶啤酒。如此微薄的利润,张铁山选择了“悄然下乡”。
“在城市一瓶啤酒只挣两分钱时,同样价值成本的产品运到农村,却有三四角钱的纯利润。”张铁山采取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战略,赚取了利润,积聚了资本,使金星杀出了重围。1993年,金星啤酒年产量达到8万吨,成为河南啤酒龙头企业。
蓝海生长。1998年,金星,面临的不仅是本地中小品牌的恶性竞争,还有华润、燕京、青啤的跑马圈地。这次,张铁山选择了异地扩张。
贵州一年啤酒产量10万吨,人均消费3升。在郑州一元一瓶的啤酒,在这里可以定价两元。于是金星落子贵州。这一年,金星年产量28万吨,挺进全国十强,2001年,金星进入四强。
冲刺前三甲,金星曾经表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实现。但是摆在张铁山面前的是资本的压力。
“目标是进入全国三强,但是这个目标现在还需要加倍努力。我们的发展主要就是靠自身的利润来发展的,所以像这样没有融资渠道想有大的发展还是有难度的。”
目前的国内三强:燕京和青啤都是上市公司,融资途径顺畅;华润有强大的央企背景,而且他们又有着国际品牌的支持,百威持有青啤30%股份,ab持有华润49%的股份。金星完全是自身盈利的积累。
下一步,如何打通国际资本进入和融资的通道,成为摆在张铁山面前的新考验。
免责声明:
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/编译文章及图片、图表的凯发真人平台的版权均属河南食品网所有,如要转载,需注明“信息来源:河南食品网”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信息来源:xxx(非河南食品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凯发真人平台的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